王久辛 我在《西北军事文学》当主编的时候,约发过作家高建群给我的散文《白房子人物》,手稿还在我手里。昨天晚上发给责任编辑了。我跟高建群1988年认识,那时候《遥远的白房子》正处于舆情当中,我在临潼办“骊山笔会”,张志忠老师和作家高建群都参加了。高建群是杨志广向我推荐参加的笔会。建群来到临潼后,杨志广就与高建群商量怎么应对《遥远的白房子》的舆情,我在场。于今想起来,我只记住了几句话,就是杨志广说:你(指高建群)是作者,怎么写都是作者的自由,发不发怎么发?这个是我们编辑部的事儿,我们负责,我来写检查。所以,从那以后,我就与高建群认识了,后来我去延安出差,顺便去看他,建群给了我他的第一版《最后一个匈奴》,在书的扉页上写:这是我的第一版《最后一个匈奴》的最后一本了,送给久辛留念。其实吧,之前他已经给我寄过一本了,又给我一个这样特别注释的签名本,真是很珍贵。
最近,收到高建群的新著《中亚往事》,因为接连出了几个差,回来后集中两天时间认真看了:我觉得刚才高洪波、李建军和白烨评价,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传世的作品,我赞同。我赞同的主要原因是: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塑造的很成功。马镰刀这个人物能不能留下来?这个落草为寇的草根,他原本可以继续成为一个富裕大户的,却被命运折磨,成了土匪,成了人们心中最不耻的一类,可以说是另类的草根儿吧?他的家族背景是有较深文化底蕴的,但是落草为寇后,就成了世俗人间最让人瞧不起的最底层的人——草根儿了。甚至也是人们都认为的难再翻身了,但是高建群把马镰刀翻身的经历写活了,写得不仅符合人们对他翻身的期待,而且写得轰轰烈烈,热血沸腾,把他怎么翻过来成为一个民族英雄的逻辑,揭示了出来。这部小说把这个逻辑完成得非常好,还有其他的小人物,包括胡永,我也很欣赏,他由对爱情想不通,到最后想得通,高建群写出了人的那种放达的过程,还有小长安、妹妹玛莎、马镰刀身边的小兄弟等等。我当过兵。刚才建军也讲到,你没有当过兵,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友谊,什么叫兄弟。当兵的人天天在一起,纯爷们之间的交流,三年五年的交流,不掺杂其他,感情很纯粹。 建群写的这种感情。可能没有经历的人,会觉得那种感情有点不太真实。但是我们当兵的人读起来,就觉得特别亲切。冯小宁导演刚才说,他要向作家致敬,要向作家学习,说影视作品里面就缺少生命和生命的体验。我非常认同。我觉得现在就有这个问题,就是说一个小说出来以后,你看到的是没有生活经验的小说。我们讲西方很多东西,讲它是艺术的,但是你拆解开来分析,就会发现它里面没有生命和生命体验。高建群的这个小说为什么好?就是有生命的体验。当然,可能里头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,包括后半部分写得太紧,没有开始写得那么从容。我觉得开始写的确实是世界经典的那种一点一点儿往外写,很沉着,很老练,读到后头我就觉得紧了些,不够从容了。 当然也不能说后头不好,就是觉得后头写得太紧了,有点像电视剧了。但是,从人物塑造上来说,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马镰刀这个人物,如果把他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当中,比如和白嘉轩放在一起,和《废都》的主人公庄之蝶放在一起,他是一个什么形象呢?我可以这样说,他是一个光照万代的英雄形象。所以,我认为这个人物是完全可以立得起、立得住,甚至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英雄。小说的成色,我觉得也有八九成了,是优秀的。今天开完这个会以后,我相信建群老大哥会吸取大家有益的意见和建议,认真做个修订版,我觉得肯定会更好,我就讲这么多,谢谢。
2024.7.20.上午,北京现代文学馆
高建群研究中心
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皂河路2号
电话:029-83113002 邮编:710100